遂宁:用“群众全程参与”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难题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5-05-08 20:58:12

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桅杆坝村村民冷盛志吃过早饭后,忙着去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地。他不仅是这次项目的建设者,也是项目质量的监督人。

作为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整市整区域推进示范市,遂宁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强化群众监督、优化管理模式等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与综合效益。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69.69万亩,并修订完善了适合川中丘陵地区实际的《遂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细则》。

村民全程参与项目建设

走进桅杆坝村,金色的麦浪此起彼伏,该村1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进入收尾工作。

冷盛志熟练地用铲子清理着沟渠里的渣土,“我一天能挣120元,从去年3月底到现在大概挣了3万元。”他笑着说。像冷盛志这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村民有240余人。大英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钱礼说,这种方式不仅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还能让村民全程参与项目监督。

“村民最担心的是施工方偷工减料。”冷盛志说,不管是材料采购,还是修建、质量监管,都有村民参与。“自己的田,自己建,心里更踏实。”

“村委会专门成立了项目理事会,负责施工组织、材料采购、账务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桅杆坝村村支书刘建华说,通过由行业主管部门、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监理、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七方联审会商”,群众意见可直通设计和施工环节。

让刘建华感到自豪的是,从去年3月底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他们利用小麦和水稻种植的时间差,在农田空闲时段抢抓工期,没有耽误庄稼种植。不仅如此,农田租金还翻了一倍。

聘请“退二线”干部,筑牢监督防线

在位于蓬溪县吉祥镇双江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56岁的何法查看了灌溉渠排水口和进水口,又仔细检查了渠墙勾缝,以及两侧土方回填情况。“砂浆勾缝需要饱满,土方回填需要再夯实。”何法转头对施工方负责人说。

作为“退二线”科级干部,何法现在有了新身份——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小组成员。2024年,蓬溪县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举措,由县委、县政府统筹安排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退二线”科级干部组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小组,参与项目监督与管理工作。

与何法一同加入社会监督员队伍的还有钟富全、陈劲松等老同志,他们曾是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县人大主席,如今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成了项目质量的“守门人”。

“我们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6个乡镇,48个村,共6.5万亩。”蓬溪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站站长冉清说,“社会监督员不仅全程参与项目施工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等监管环节,还积极组织施工单位与群众沟通协调,既提升了项目监管质效,也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建立“三级”责任体系,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

在安居区保石镇保石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几辆水泥罐车来回穿梭在正在硬化的生产道路上。

2024年8月,安居区出台了《遂宁市安居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区主管部门、属地镇村责任,创新建立“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即区级统筹、镇级落实、村级执行,形成“规划—建设—整改—验收—交付—管护”全链条责任闭环。

“传统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责任主体多集中在区级及以上政府,而‘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将责任细化到镇、村层级,尤其突出了村级组织的直接管护职能,如日常巡查、矛盾协调、设施维护等,填补了‘最后一公里’的责任空白,是治理重心下移的创新。”安居区农业农村局农建股负责人何阳彬说。

“良田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何阳彬介绍,在项目建成后,一方面会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签署管护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人。另一方面将整合维修基金、农田建管保险,形成长效管护机制。

据统计,2024年,遂宁全市完成粮食播面418.7万亩,同比增加0.62%,增幅居全省第1位。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0公斤,完成粮食产量149.6万吨,同比增加1.15%,增幅居全省第7位。

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巩固成效,在既有基础上深化机制创新,遂宁正全面推行“五个一”监管机制:即编制一本手册,明确技术规范与管理要求;组织一场设计培训,讲解政策标准、剖析设计问题;召开一个会议,年初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召开推进会,压实参建各方责任;严格一线监管,推动干部下沉一线,对关键环节全程监管;查处一批问题,对招投标、施工等关键环节问题严查重处。

下一步,遂宁还将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技术核查验收单位与施工方同步招标机制,并邀请设计审查专家全程参与项目检查和验收,进一步筑牢质量防线,为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贡献可复制的“遂宁经验”。(聂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