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5-04-26 12:14:48
涪江奔涌,赓续红色血脉;川中热土,激荡双拥新声。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遂宁在四年前首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2025年,遂宁市再创佳绩,遂宁市、射洪市双双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 近年来,遂宁市以“红色引领全民参与”为指导思想,构建起军地同心、军民同向的双拥工作立体化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遂宁特色的双拥工作之路。
赓续红色血脉 筑牢双拥根基
遂宁的双拥血脉,深植于这片红色土壤。近年来,遂宁市将双拥工作纳入政治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构建起“党委领导、军地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形成“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的高效机制。各地按照“一地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工作要求,推动实施双拥工作“333工程”,建成双拥阵地99个,设置固定双拥宣传牌8300余个,将双拥理念体现在城市每个角落,全方位展现双拥文化底蕴。
遂宁市举办“聚力创建双拥模范城、奋力书写双拥新篇章”双拥知识竞赛活动。四年来,全市持续实施烈士纪念设施软硬件提质,遂宁烈士陵园面貌焕然一新,20处零散烈士墓有了庄严归所,1683位烈士电子档案不断完善。四年来,全市各地持续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让红色火种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遂宁常态化开展的“百企千店万家”拥军活动,已吸引520家企业、1160家商铺、12200个家庭参与,累计向驻遂部队赠送各类物资(价值120余万元)、设置军车专属停车位151个、发放优抚手机卡3万余张,“军人军属优先”“退役军人优先”标识标语在银行、医院、火车站等地随处可见……
聚焦强军目标 创新服务模式
一直以来,遂宁双拥工作始终聚焦强军目标,全力以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强有力保障,构建了全要素保障体系。
遂宁的双拥实践,是地方与部队共奏的“同心曲”。在医疗保障上,创新推出“六大礼包”;在营区改造中,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军营;在后勤保障上,依托遂宁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打造后勤保障基地;在军地共建方面,城连共建、城舰共建、红色区域和“1+N”共建等形式的共建活动,让军民“鱼水深情”进一步巩固。
军地双向赋能 共谱双拥篇章
民拥军的热情,时刻温暖、感动着驻遂部队,而驻遂部队与遂宁舰“反哺”也同样可圈可点。 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点,驻遂部队官兵开展武装巡逻、重点部位值勤等工作,守护驻地安宁。面对山洪、内涝等自然灾害,部队官兵总是冲在第一线,抢救受灾群众和物资,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驻地部队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援乡村振兴,参与植树造林、产业发展、项目援建等。
退役军人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在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全国优秀退役军人蒋乙嘉带着创业攒下的资金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种下千亩千叶佛莲,让荒山变“金山”。像蒋乙嘉这样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兵支书”。目前,全市共有332名“兵支书”、785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两委”委员,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头建成38个农业小微园区、322家专业合作社,带动1.5万名群众就业。
近年来,遂宁统筹推进双拥工作,健全双拥工作机制,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定期组织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带头走访慰问部队、参加“军事日”等活动;各级部门结合现有政策,扩大拥军范围,常态化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各地双拥工作部门严格落实军地合署办公、军地“双清单”制度,建立年度双拥工作验收表扬机制,创新开展双拥“拉练”活动,推动双拥工作向纵深延伸,全市上下形成了全要素、多层次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李谨益 杜鹃)